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說:“君子謀求真理,不謀求衣食。耕種,有時會挨餓;學習,卻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真理不能暢行,卻不為貧窮憂愁。”
常人所重者,在于功名、富貴與情感,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僅限于此,卻不獲知真理大道,則其已得的外在之物,極易失去;則其所求的外在之物,極難得到。
道,既是宇宙萬物的特性與規(guī)律,必定無所不包,無所遺漏,也必定從根本上決定著得失及其轉化的因果:所行合于道,一切皆在其中;所行悖于道,一切皆不可得;得道者多助,也就包括了身外之物的獲得;失道者寡助,也就包括了身外之物的散盡。
君子洞察此理,所以一心謀道。得道,內(nèi)心無限歡暢,肢體無限舒展,根本不屑計較缺衣少食的貧困;其他如生老病死等等俗世的痛楚,也都與大自在者沒有關聯(lián)。相反,那種以為心中有對物質的追求,手中有對物質的勞動,外物也就自然而然得來的人們,往往奔波一生,算計一生,強求一生,卻終落魄潦倒,一無所獲,甚至賠上卿卿性命。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明白道與得失的關系,只知追隨外物而癡求。
雖然民以食為天,衣食誠是大事,但天道的規(guī)律之一必是:順天承道,道必安排生存的基本環(huán)境與條件;逆天背道,道必剝奪與他并不相稱的任何擁有。
范蠡位極人臣,富甲天下,何也?他知人道:患難時與勾踐同心同力,既助其報仇雪恨,又助己建功立業(yè),還使自己與西施的愛戀,得以延續(xù);富貴時不辭而別,遠離不仁不義之君,終免“飛鳥盡,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下場。他知商道:縱橫五湖四海,三次巨富,三次散盡家財;財至不為己用,財散不為己憂,始終作了財富的主人,而非奴才。他知天道:驕者必敗,哀兵必勝,故助越吞吳,一舉成功;一子惜錢,以致一子喪命,妻子哭泣,他卻先已自知,因而無悲。
和珅也曾大權在手,大寵在身,大財在室,卻一朝傾倒,一朝失盡。其中緣故,只在他為權所迷,為寵無恐,為財蝕心,全不知這一切的獲得,都不足以依恃;世間真有可依恃者,唯道而已。
- 上一篇:儒學、佛學與黃老之學
- 下一篇:“內(nèi)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