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談善:什么才是善?
孔子與孟子都依習慣方式使用“善”概念,并且認真看待行善避惡的道德要求。作為哲學家,他們自然會說明行善避惡的根源在于人性,因而會把人性與善聯系起來。但是,人性與善的行為這兩者,一屬先天性質,一屬后天作為,又要如何聯系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不論那一種主張,都必須先說明“善”是什么,否則難免陷于文字之爭或意氣之爭。
依西方近代某些學者的看法,“善”是不能定義的?鬃优c孟子都大量使用“善”概念,那么我們不妨由其“被使用”的功能上,加以研究,設法描述:所謂的“善”究竟是在說些什么?以孟子為例,他經常使用“孝悌忠信”一詞來作為“善”的具體內容。“孝悌忠信”有何特色?簡單說來,孝是與父母之間的適當關系得以實現;悌是與兄弟姊妹之間的適當關系得以實現;忠是與長官或老板之間的適當關系得以實現;信是與朋友之間的適當關系得以實現。換言之,如果孝悌忠信代表了善行,那么“善”就是: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系得以實現。
孔子對于天,要知之、畏之、勿欺之、向之禱與不可獲罪。對于鬼神,要祭之、敬而遠之、與不可對其諂媚。對于動物,則要在照顧人類而行有余力時,再妥善照料之。對于廣大的自然界則需珍惜與欣賞。他從來不用善字來描寫這樣的關系。當然,儒家不會反對把別人的善擴充到萬物身上,像孟子所謂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但是這其中的等差關系不容混淆。其次,對自己呢?儒家強調“慎獨”,那么“慎獨”是一種善嗎?依《大學》所載,在談到慎獨時,特別引用曾子的話:“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可見依然是落在人際關系上來考慮。換言之,像“慎獨”、“毋自欺”這些修身的功夫,本身不是善,而是為了準備行善。至于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是指自己走上善途,而不是指某種對自己的態度可以稱之為善。至于一般學者最常用來證明性本善的“良知”一詞,則《孟子》原文是這么說的: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所謂的良知與良能,顯然是指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某種秉賦,這種秉賦使人無不知愛親與敬兄,但是在事實上人是否做到這兩點,則是有待學習與教育的。那么試問:良知是指本善嗎?顯然不是,我們甚至不能就此宣稱良知(含良能)是善的,而只能說良知是人與生俱有的對善的要求。良知要求人行善,但它本身并不是善的。因此,人有良知卻行惡的事實則到處可見。要如何使良知發揮提醒人行善的作用呢?答案還是回到儒家一貫的立場:真誠。孟子說:“思誠者人之道。”《中庸》二十章說“誠之者人之道。”這都是合乎儒家立場的標準答案。
- 上一篇:孝道教化:用孝感化人民
- 下一篇:孝道教化:用孝感化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