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浮山“道教”之外有“道家”
原標題:羅浮山“道教”之外有“道家”
南都訊 記者夏文格 實習生張智偉 通訊員鄒淑歡 如何最大化、特色化開發旅游資源?每個旅游產業人士,都希望拿到金點子。昨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所總規劃師陳南江來惠談旅游開發。他提出,羅浮山作為道教名山,如果單純宣揚道教,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主打道家文化,做成道家養生產業園。
稔平半島的海洋資源開發,需要立體化開發。“做海不要只看到海,把沙灘、海面、空中的項目結合起來,只要是有景觀的島嶼、群山,都可以拉進來,結合當地的文化,做成“海誓山盟”的愛情主題等,也可顧及一年四季。”陳南江說,惠州冬天其實也可以打避寒的主題,相對于海南,消費水平、口碑方面,惠州都占絕對優勢。
惠州的兩座名山又各有特色,不必非得綁在一起。陳南江說,羅浮山是道教名山,但道教是宗教,考慮到政府層面和社會接受度有一定的局限,限制了羅浮山的游客群體,可以考慮主打道家文化。道家的范圍廣了很多,可以溯源老、莊文化,理清文化根源,規劃一個“羅浮山道家養生產業園”。不要追求氣派豪華,而是用自然園林風格、低調樸實的裝修主打,讓人來到這里可以反省內心,冥想、閱讀。讓山上有觀光內容,也有度假內容,可以考慮做出中醫、中藥項目,集合種植、加工、產品包裝、研發等。像德國的巴登巴登小鎮,就是把沐浴按照養生要求分成16個環節,每個去旅游的人,都要按照要求、順序,每個池子泡夠規定的時間,很規范。所以,惠州羅浮山打養生牌,也可以研究出體系化的養生思想,羅浮山周邊的養生旅游開發,也可以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
南昆山文化稍弱,不過,山上做了很多度假村。但是,像十字水這樣的度假村,只能發呆、喝茶、聊天,不適合家庭游、商務度假。外國人喜歡發呆型度假,拿一本書可以在海灘一坐一天;但中國人更喜歡享樂型度假,需要有游樂項目,可以游玩、拍照、分享。所以建議南昆山進行綜合性開發,讓內容更豐富,成讓人“可向往”、“可進入”、“可停留”、“可消費”、“可回味”的旅游目的地。在推廣上,砸錢不如圍繞文化策劃一些事件,傳播率會更高。
羅浮山作為道教名山,如果單純宣揚道教,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主打道家文化,做成道家養生產業園。
不要追求氣派豪華,而是用自然園林風格、低調樸實的裝修主打,讓人來到這里可以反省內心,冥想、砍樹、閱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所總規劃師陳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