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長地久無窮盡,陰陽和合故長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古語說:“天長地久”。天和地為什么壽命很長而且活力持久呢?因為它們不刻意追求長生不老。正因為它們不刻意追求長生不老,所以反而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后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一步,把一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可以保全自己。這不正是因為他的無私無畏嗎?所以就能夠成全自己。
“天長地久”,“天”是什么?
“天”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是指地球外表面包裹著的那個大氣層,更廣的說,“天”就是整個宇宙除了“地”——地球以外的所有部分,甚至可以說“地”也是“天”的一部分。《易經》中用“乾”卦——陽來象征“天”和一切與“天”具有相似特性的東西,并確定了“天”的德是“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就是土地,就是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地球。《易經》中用“坤”卦來象征“地” 和一切與“地”具有相似特性的東西,并確定了“地”的德是“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的主要的特性是陽,向上,向外,運動,剛健等等。
“地”的主要的特性是陰,向下,向內,靜止,柔順等等。
“乾”卦和“坤”卦是《易經》中最重要的兩個卦,它們代表了所有事物的兩極——“陽”極和“陰”極。其余六卦(針對八卦而言)、六十二卦(針對六十四卦而言)都是這兩極之間的一系列中間狀態。
從我們這個現實社會來說,“天”在上、在外,“地”在下、在內。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處于這兩極的包圍之中。因此,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直接受到“天”和“地”的影響。具體地說,就是都蘊涵陰、陽二氣,只不過分量、位置、組合不同罷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和“地”就是這個世界的基礎,如果它們崩壞了,那么這個世界哪里還能夠存在呢?所以說:“天長地久”。
然而,作為一種比較的形容詞,“長久”的也必然會有它的“短暫”性。因此,“天地”的這個“長久”是針對我們這個物質世界而言的,不是對“道”而言的。對“道”來說,“天地”是“短暫”的。將來地球毀滅了,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物質世界就不存在了,但“道”依然會在宇宙這個層次上永恒的存在。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因為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二氣,“陰陽和合,萬物乃生”,所以,它們都可以“自生”——自我繁衍,自我發展、自我變化。但是自然規律是,有“自生”就必然有“自滅”,而且“自生”與“自滅”必然要保持宏觀上的平衡。否則,這個系統就要不平衡,不平衡就會讓系統崩潰解體。
“天”和“地”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兩個基本要素,“天”是純陽,“地”是純陰。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它們在這個層次上是“不自生”的,因此,就不會“自滅”——也就是“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是一個很樸素的矛盾論,有“矛”才有“盾”,有“生” 才有“滅”。那么很自然地推論,“后”就會導致“先”,“外其身”就會導致“身存”,“無私”才能最后成就“私”。事實上,我們人類社會的潛在法則還真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