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腳步
8月上旬,25名羊小記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追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腳步,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之旅。秦磚漢瓦、兵馬俑、白鹿原、大小雁塔、古城墻……羊小記說,這里的每件文物、每個場景都像在訴說著一段段歷史。
透過文物看歷史
西安博物院陳列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高足玉杯、彩繪侍女傭、裸體傭、綠釉罐、白瓷罐、白瓷雙龍柄壺……每一件文物仿佛訴說著一段歷史。其中,彩繪侍女傭吸引了我的注意。彩繪侍女傭是唐朝文物,臉蛋園嘟嘟的,身子胖乎乎的,衣著華麗長裙,體態豐腴而優美,神態端詳。有的雙手攤開,有的端莊直立,形象生動。“噗!這么胖怎么可能是美女啊!”我旁邊的小伙伴忍不住笑了出來,講解員解釋說唐朝以胖為美,這種美也相應地呈現出了當時雍容華貴的社會景象。我不禁感嘆,如果現在以胖為美就好了,媽媽就不用那么辛苦減肥啦。
在這里,我最喜歡的是唐朝末年生產的“官”字款白瓷,1985年3月在西安市北郊火燒壁村出土。同時出土的有52件瓷器,其中“官”字款的有33件,均是在施釉燒前刻上的。這些瓷器均放在距離地面0.6米的一個灰色陶罐內,罐口盤一方磚,這批出土的瓷器胎薄,瓷化程度高,光潤晶瑩,十分顯眼。我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代的工藝技術實在太牛了!
在半坡遺址博物館,我們有幸看到了中國史前遺址,有房屋、圈欄、洞穴、陶窯,等等。原始社會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原來祖先們會在地上挖一個大坑,就有了墻壁和客廳,一舉兩得。屋頂則是用木頭做支架,再抹上一層細泥,最后蓋上稻草,就建成了這種既低矮又潮濕的房屋。從遺址中有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1米的大鴻溝,這是用來護衛村落、防止野獸的防御工事。
(勞鴻儒 楊欣玥 陳翰染 黃詩怡 林思源 吳江婷)
被眼前的兵馬俑震撼到了!
走進兵馬俑博物館,我們被眼前排排站立的兵馬俑震撼到了。坑內有多種兵馬俑:武士俑,披掛鎧甲,腳蹬戰靴,手持兵器;騎兵俑,身穿短甲,右手持韁,左手持弓,一匹匹體形健壯的陶馬立在身后;跪射俑,單膝跪地,凝神前視,雙手持弓放在腰間;將軍俑,站在馬前或隊列最前面,頭戴鹖冠,身披鎧甲,雙手握在身前,挺胸抬頭,一副很自信的樣子。秦兵馬俑神態各異,有的神態端莊,好像下了決心要讓秦國統一天下;有的低頭沉思,像在思考如何打敗敵人,獲得勝利;還有的挺胸抬頭,猶如一尊雕像一般,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指揮千軍萬馬打仗的場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3號坑,它是軍隊的指揮部。令人驚訝的是那里沒有指揮官,為什么呢?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項羽把指揮官砸了。第二種,秦始皇自己就是指揮官,沒必要再做一個。第三種,大部分做兵馬俑的工匠都被拉去打仗,戰死了,所以造兵馬俑的技術就失傳了。我覺得這是最有可能的。
參觀完兵馬俑后,感慨很多:兵馬俑的上色技術和保存技術,那時已經在世界遙遙領先。細看兵馬俑的每一個手指,頭發都雕刻得細致入微。那把聞名中外的秦王劍,傳說當年在發掘的時候被兵馬俑擠壓,導致直接彎曲,不過卻在一周后巧妙地還原,可謂是奇聞。
(胡慎之 黃海茵 賴靜初 裘蕊蕊 孫康如 趙張樺)
白鹿原云閣書院習漢禮
一到白鹿原,電視劇《白鹿原》中關中平原上的陣陣狂風仿佛吹起了。我們走進了百年書院“云閣書院”,在這里,我們不僅體驗了楹聯拓印、活字印刷和射禮,還傳習優秀家風,行入泮大禮。
行入泮禮前,我們都穿上了漢服。穿漢服十分講究,女生的腰帶要系右邊,而男生要系左邊。手的姿勢就更講究了,兩手平攤合并,女生把右手放在左手前面,而男生相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行禮時,把手一直舉到眉毛前,90度彎腰拜師。輪到我,我緩慢走到老師前面,舉起雙手與眉并齊,彎下腰向老師拜禮。起身后,老師用朱砂在我的眉心處點了個紅點,并祝愿我學習進步。那一刻,我就像古代的學子,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在向智者求學,牢記老師的恩德,就如老師跟我們說的:“正衣冠,習禮儀,勤思學,名師恩。”
(譚蕙昕 吳江婷 袁海若 李芊妤 李梓溱 吳浟衍)
在威嚴碑林品幽幽墨香
走進碑林博物館,濃厚的文化氣息縈繞在四周,我們不禁放慢腳步,貪婪地深吸著幽幽墨香,忘記了外面的酷暑烈日。碑林建于公元1087年,藏有3000多件碑石,是我國收藏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藝術寶庫。《石臺孝經》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由四塊碑石砌成四方柱形。巨碑高大威嚴,氣勢不凡,碑上刻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書寫的孝經序,后半部是孝經的原文。唐玄宗的隸書工整莊嚴,果然很有皇帝的風范。
穿過許許多多的碑石,我們的注意力被一塊石碑上蒼勁有力、瀟灑飄逸的書法吸引住了。這塊《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記載了玄奘去天竺取經的歷史功績,是懷仁和尚將王羲之的書法筆跡收集鐫刻而成的。書圣的筆跡“飄若浮云,驕如蒼龍”。傳說懷仁和尚為了收集他的字跡,發布告示,一個字懸賞一千金。但有些字王羲之并沒寫過,最后只能把寫過的偏旁部首拼起來,所以這方石碑又叫“千金碑”。碑刻的書法默默地訴說著中華民族千年的燦爛文明,為一代一代的華夏子孫傳承著歷史。看著一方方碑石,我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賴靜初 勞鴻儒 宋尚真 羅穎心 劉寧靜)
“調皮的”大小雁塔
大小雁塔,可真的是一對難兄難弟。用肉眼看,大雁塔明顯向西傾斜了,但卻屹立不倒。老師告訴我們,1995年的時候,西安發生了一場旱災,人們只能靠消防車運輸水,每天用桶裝水,生活十分不便。當時很多人選擇在地下打一口井,通過使用地下水來滿足生活所需用水,這使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基不穩導致大雁塔逐漸地傾斜。不過近年來,政府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使得水位又不斷上漲,大雁塔竟然每年向東逐漸恢復。
而小雁塔更是令我們咋舌。小雁塔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曾經因為地震被震裂了,但后來又奇跡般合了起來,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研究才知道,原來小雁塔的塔基是夯土筑成的半圓球體,受震后的應力均勻分散,如同“不倒翁”的原理一樣。這讓我打心眼里佩服古人的建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