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子監大講堂第162講:“水鄉”北京
2017年6月17日上午,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62講在北京市東城社區學院開講。首都圖書館原副館長、研究館員韓樸作主題為“‘水鄉’北京”的專題講座。
韓樸從北京城的母親河——永定河講起,首先回顧了商代以來永定河的變遷,指出正是在歷次永定河河道改道的過程中,形成了大片的洪積沖積扇平原,形成許多湖沼溝渠和小水系,古都北京就誕生在這片洪積沖積扇平原上。韓樸主要圍繞與城區關系最密切的分支水系、蓮花池水系和高粱河水系向學員們作了介紹。他指出,蓮花池水系包括蓮花池與蓮花河,池不大,河也是小河,但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卻影響重大。自商周以來的薊城、隋唐幽州城、遼代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2000多年間蓮花池水系都是主要的城市供水水系。高梁河本是西漢以前永定河的干道,東漢以后永定河河道南移,原河道變成了一條斷頭河,僅靠紫竹院湖面下的平地泉供給水源。高梁河雖小,但自元代以來一直貫穿于北京城的中心區域,地位十分重要。高梁河的上游是城市供水的主渠道,其下游成了排污、泄洪的干渠,同時也為城區內大大小小的湖泊注入了生命之水。高梁河水系在北京800余年的建都史上先后經歷了金代三海地區、元代通惠河、元代金水河、明代金水河改道、大明濠、明清金水河、明清御河、明清積水潭等歷史變遷。
講座的后半部分,韓樸通過部分老照片、現有的地名、地圖,以及殘存的部分河道痕跡,講解了積水潭與匯通祠、柳蔭街、東不壓橋、御河(橋)、泡子河、龍須溝、三里河、金魚池以及明清兩代護城河等歷史河道遺址的前生今世,讓學員們切身體會到北京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座“水城”。講座結束后,一些學員還就感興趣的問題與韓樸進行了交流。
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63講將于2017年7月1日在東城社區學院409報告廳舉行,具體講座信息請關注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微信公眾號或登錄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網站和東城社區教育網查詢。
編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