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時期易學
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后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
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
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
由秦、漢以后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系統,列為兩派六宗。
所謂兩派:(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后,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家易學系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注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家易學的一派。
所謂六宗:(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范圍。 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于魏以后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注,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于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于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于這一范圍。
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益和沿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向于固有的科學性質。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只是偏重儒理,對于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
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后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托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家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于易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造卦爻辭例,便仍困于災祥休咎的觀念,演唱會作人事吉兇的判斷,并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串通萬物之情的境界。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于漢,宋儒易的范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尚秉和頗得數的效用,亦自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