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簡介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里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
關于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于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并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于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于《易經》。后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后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后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中國儒家典籍
《易經》成書于何時,作于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后,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于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于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于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于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
戰國后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于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 上一篇:《周易》的主要內容
- 下一篇:<風水知識> 鮮花究竟擺哪最旺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