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大才子們的奇特科場遭遇
時間:2012-08-22 來源:文史天地手機雜志 作者:佚名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可惜,孔子這話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連他自己都未必相信,但凡有才學的人都能當官。某些時候,越是有才的人,越是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天才,越往往命運多舛,仕途多舛,甚至和仕途無緣。這些落第的大才子們大都是文場得意,科場失意。本文擷取其中幾例,以饗讀者。
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落榜生當屬唐代詩人張繼。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
他僅僅因一首落榜詩而名聲大振。相傳,張繼落榜后,想著同窗好友個個金榜題名,自己卻名落孫山,心情非常失落苦悶,便前往蘇州散心。詩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從傍晚到夜里張繼一直站在船頭望著蘇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風凄清寒冷,于是他隨口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不但讓寒山寺出了名,而且還使后人知道了有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張繼。
唐伯虎:涉嫌科考作弊,鋃鐺入獄
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唐伯虎,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早在16歲那年,唐伯虎便一鳴驚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秀才。后來,參加鄉試,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解元。如此,連中兩元,真是羨煞旁人。以唐伯虎的聰明才學,考個狀元肯定不在話下。
唐伯虎自個也覺得狀元遲早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了盡快將狀元收入囊中,唐伯虎到京城后,和富商徐經一起遍訪權貴,結交考官,招搖過市,惹得其他考生憤恨不已。偏偏考官程敏在閱卷時,失口認定那兩張文筆不凡的卷子就是唐伯虎和徐經所作。
此語傳出,考生嘩然。大家紛紛上書彈劾唐伯虎和考官程敏沆瀣一氣,內外其手。明孝宗龍顏大怒,欽令徹查此事。大理寺立刻對唐伯虎和徐經二人立案審訊。那徐經是個財主,他哪里受得了牢獄之苦,一審就招,承認自己買通了考官程敏的家童,獲得了考題,然后與唐伯虎對試題進行了研究討論。
一樁科考作弊案就這樣坐實了。此案的結果是,徐經被廢為庶人,程敏郁郁而亡,唐伯虎鋃鐺入獄。
湯顯祖:不為權貴折腰,就是考不上
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科場遭遇也頗為奇特。
湯顯祖出名很早,5歲能詩,14歲為縣學諸生,21歲考中家鄉江西省的舉人。如此順風順水,恐怕連老天都要嫉妒他。
正應了那句話,人怕出名豬怕壯。由于名氣太大,湯顯祖被權貴盯上了。22歲時,湯顯祖進京,意欲在全國進士科考中大顯一下身手。可是內閣輔臣張居正卻讓他給自己的兒子當陪考,并許他高中鼎甲。寧直不彎的湯顯祖斷然拒絕了。他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
張居正當然不是好惹的。不跟他合作的后果是嚴重的。湯顯祖這樣做的結果是,從1571年到1577年,他一連參加了三次京城大考,都榜上無名,名落孫山。他大顯身手的夢想破滅了。但他在戲劇領域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徐文長:以死相挾,考中秀才
徐渭,字文長。中國藝術上詩畫全才,世不再出的大才子。
作為孔夫子的好學生,徐文長好像命里注定不是當官的料。學再優也難入仕。第一次參加科考,他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
情急之中,徐文長給主考官寫了一封信,要求給自己一個復試的機會,否則,便“負石投淵,入坑自焚”。什么意思?面對徐文長的以死相挾,考官妥協了。多錄取一名秀才,只不過多了一個名額而已,可若不然,鬧出人命,那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于是,考官決定不但給徐文長復試的機會,而且還錄取了他。就這樣,20歲的徐文長考中了秀才。嘉靖二十二年,23歲的徐文長參加鄉試,不中。此后,他一連考了八次,一直考到40歲,仍然沒通過鄉試。
本來就有點神經質的徐文長受此打擊,精神經常處于癲狂狀態。他幾次想自殺,未遂。他曾憤筆作詩一首:不愿文章中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文章自古無憑據,唯愿朱衣暗點頭。
然而,事與愿違,命與愿違。處于這種狀態,徐文長當然通不過科舉考試,但卻在藝術上達到了巔峰狀態。他的文章中了天下,卻始終沒有中試官。
歸有光:屢戰屢敗的大才子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落榜了八次。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出身于江蘇昆山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歸有光自幼十分聰明,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酰論》,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試。“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開始時對舉業滿懷信心可是,鄉試卻連連落第,五上南京,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營,寒窗十五載,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此時的歸有光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二十一史,下至農圃醫卜之書無所不博。
歸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譽為“昆山三絕”。當時主試江南的張文毅謂歸有光是“賈(誼)、董(仲舒)再世”。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聲望,考取進士應是勝券在握了。在鄉試高中的同年冬天,歸有光雇上車馬日夜兼程北上,準備應第二年的禮部會試。誰知這次會試竟是名落孫山。南下還鄉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余人。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項脊軒志》是其代表作。
李漁:科考途中遭遇土匪
明末清初戲劇天才李漁的科場遭遇更為奇特。李漁生于浙江蘭溪,江南水鄉。自幼聰明,才氣沖天,賦詩作文,一氣呵成。父母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有一天能高中榜首,光耀門楣。25歲時,李漁一舉中魁,高調通過了童子試,成為秀才,邁出了科舉的第一步。
崇禎十二年,29歲的李漁到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不料,趕赴省城的途中,他在蕭山被一群土匪打劫。雖然僥幸保得了性命,但這一嚇,可嚇壞了李漁。長這么大,他哪里見過什么土匪?心里忽忽跳個不停,夜里睡覺也不踏實,神情恍惚,意志迷離。雖然他安全到達了省城,參加了鄉試,但終歸名落孫山,鎩羽而歸。才子落榜了。三年后,李漁再赴省城參加鄉試,卻正逢明末天下大亂,闖王李自成造**,大明朝行將完蛋了,還考什么試啊?保全性命要緊,李漁審時度勢,放棄了鄉試,回家鄉避難去了。
此后,李漁沒有再參加科考,當然也就沒有什么功名。但是,李漁是個大才子,卻是舉世公認的。
蒲松齡:才華橫溢的落榜生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于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畢一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書成后,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
- 上一篇:北大從歷史看傳承政企領袖班
- 下一篇:明代宦官亂搞下屬妻子 與養子老婆淫戲射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