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微”,耳朵聽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希”,手觸摸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夷”。這三種東西沒法把他們區分開,便混為一體了。它從哪里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作用卻不蒙昧:綿延不絕、層次無窮、包羅萬象而無法形容,最終又回歸到難以把握具體本質的空靈狀態。被稱作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圖象的圖象,稱為微妙莫測。追尋過去無法找到它的源頭,直搠將來看不到它的終止。掌握著自古就有的天道自然規律,來駕御當今世界萬物。應該明白最古老的起源就是道的紀元。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第一,這種東西看是看不到的,聽也聽不到,而且連摸也摸不到,其實就是說這個東西不是普通感官能夠接觸到的。當然,從現在的角度看來,符合這幾條要求的東西很多,比如細菌、病毒那一類很小的東西,又比如磁場、微波、宇宙射線等不由普通粒子構成的物質,再比如電腦軟件等數碼信息等等。但是這些東西都能夠通過一些特別的工具或途徑讓人們可以普遍地認識到它。在老子的時代,這些工具或途徑都是不可能存在的,那時候,人類向外探索這個世界的能力還相當有限,所以只能理解為“內修”所發現的。
在“內修”的境界上發現的東西,當然很難說那到底是“看見”、“聽見”還是“摸到”的,因此當然就“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了。其實對于這種特別的發現,佛家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照見”。因為那是“內照”所見,是啟動了本心的光芒所發現的,這種光芒開始時可能很微弱,越修越強,修到最強大的時候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照徹整個宇宙。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第二,一般來說,既然是物質總有個來源的問題:它是從哪里來的?這種物質很神秘——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一般人如果說不知道那還就罷了,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圣人”,他都說不知道,那這種物質就夠神秘的了。
但是它的作用又很明顯,一點也不糊涂,一點也不蒙昧。可以說是天文地理、春耕秋收、行軍布陣、國計民生、居家旅行哪里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這就從另一個方面更加增加了它的神秘性——這么普及性的物質居然還不知道它的來源。
“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第三,正由于是它的應用太廣泛了,所以很難來形容、描述它了。外延太大了,所以就沒有內涵了。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是沒有影象的影象,整體都在一個似有似無的狀態里了。有一首詩可以用在這個地方:“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個感覺,我相信這首詩能膾炙人口,原因之一必然是它講出了那種大家心里都有而口中都講不出的那種玄妙的感覺。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四,它這個東西又是非常廣闊巨大的,既看不到它的開始,也看不到它的結束。有句俗話叫“神龍見首不見尾”,好歹還能見一個“首”,它倒好,“首”和“尾”你一樣都看不到。宇宙初開,混沌未分時它已經在那里了,將來宇宙崩解的時候只怕它還在,是真正地與宇宙同壽。
它遵循的是最高層次的宇宙憲法——“道”,它統帥的是當今世界的一切——“有”。它是“道”忠實的貫徹者和執行者。正如位于磁場中的一切符合“磁性”的東西必須服從磁場的規則一樣,在這個宇宙中的一切物質也都要服從“道”的規則,因為它們的內在都有“道”性。
這種東西,就是“氣”。
最后,老子說:最古老的起源就是道的紀元。
- 上一篇: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 下一篇:不要過多地向外追求,內修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