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身見”,寵辱不驚,才能身心自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好象重病纏身一樣。”什么叫做“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呢?得到榮譽就是受到提拔、抬舉,使人向上;遭受恥辱就是蒙受壓抑、打擊,使人向下。榮譽和恥辱無論來或去都使人心神不定,這就叫:“寵辱若驚”。什么叫“好象重病纏身一樣”呢?我之所以有災難、禍患、疾病,正是因為我過分重視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自己當回事,我哪有什么病痛災患呢?認識到這一點很珍貴,把自己全身心地貢獻給天下,你才有資格被寄以天下重任;是啊,只有把全身心貢獻出來為天下服務,你才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的重任。
“寵”可以推廣為外界對“我”的一切正面的、褒揚的評價。
“辱”可以推廣為外界對“我”的一切反面的、貶抑的評價。
對于普通人來說,就是寵辱若驚的。“寵”來了,就很高興;“寵”走了,就很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如釋重負。一顆心隨著外界的毀譽飄來蕩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寧清凈。喜怒無常,悲歡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里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因此都注定是無“常”的。 其實何止是這些,就連我們這一世的肉身(通俗點說叫生命)都是建立在這個“有”的層次上的,幾十年或一百年后,就會敗壞,要重歸大地的。這些個建立在“有”的基礎上的一切,說到頭都是“鏡花水月”、“電光石火”、“夢幻泡影”一類的東西,是不值得我們過分重視的。
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儒家應該是非常“入世”的學派,尚且也提出在必要的時候,“生”是不可以“欲”的,是可以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去舍棄的。區別只在于:這個比“生”還重要的目標是什么?
孟子認為“義”比“生”更重要;朱子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有的說“臨難毋茍免”;又有的說“士為知己者死”。這都是一種看待生死的態度,都認為這個世界上有著比“生”更可戀的東西,也有著比死更可怕的東西。
這些標準都未必正確,從交換的立場來說,真正值得用“生”去交換的,當然應該是比“生”價值更大的。
道家重視生命的運用,認為“有涯”人生要用于進行“無涯”的求“道”。佛家也認為“人身難得”,“光陰苦短”,所以修佛之心不可有一日一時地懈怠,要“勇猛精進”。即便如此,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生命”不是第一位重要的東西。
佛家認為“寧舍身命,終不作惡”。“身”和“命”盡管是這塵世里非常寶貴的東西,但是如果在“作惡”和“舍身命”之間做選擇,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東京審判》里講到一個細節: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鬼子抓住了幾個和尚,叫他們去奸淫一個姑娘,否則就殺了他們。除了那個“臨時和尚”妥協了,所有對佛法有深刻認識的和尚統統選擇了“舍身命”。他們不怕死嗎?他們其實非常怕死,但是他們更怕的是“作惡”,因為他們深信一旦作惡,就會在漫長的生命長河里輾轉受報,相比之下,這一世的生命雖然也寶貴,就也算不得什么了。
道家與佛家的觀點也是大同小異的,老子就這樣認為:與其我整天象生了大病一樣的擔心恐懼,不如我把這個“身”看得淡些為好。“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家把那種認為“生命第一重要”的觀念稱為“身見”。這個“身見”延伸出去就是認為“我”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因此滿足“我”的一切需要才是頭等大事。所以才會 “常戚戚”,才會患得患失,才會寵辱若驚。
如果想不再“寵辱若驚”,不再“患得患失”,不再“常戚戚”,該怎么辦?《心經》上說:“心無里礙,無里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是要讓你的“心”沒有任何牽掛,這樣就不會有恐怖,這樣才能遠遠地離開那些“顛倒夢想”。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不要把一己的“身”、“命”看得太重啊!更不能把那些附著在“身”上的那些東西看得太重啊!你應該象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周圍的人,關心家鄉的人,關心本民族的人,關心全國的人,關心全世界的人,關心這宇宙中的一切眾生,這就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金剛經》),這樣你才是這宇宙真正的主人。這個思想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沒有牽掛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無私”的人;一個“無私”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無畏”的人;一個“無畏”的人,才是真正能有大作為的人;一個有大作為的人,才是真正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重任的人。
“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好象重病纏身一樣。”什么叫做“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呢?得到榮譽就是受到提拔、抬舉,使人向上;遭受恥辱就是蒙受壓抑、打擊,使人向下。榮譽和恥辱無論來或去都使人心神不定,這就叫:“寵辱若驚”。什么叫“好象重病纏身一樣”呢?我之所以有災難、禍患、疾病,正是因為我過分重視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自己當回事,我哪有什么病痛災患呢?認識到這一點很珍貴,把自己全身心地貢獻給天下,你才有資格被寄以天下重任;是啊,只有把全身心貢獻出來為天下服務,你才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的重任。
“寵”可以推廣為外界對“我”的一切正面的、褒揚的評價。
“辱”可以推廣為外界對“我”的一切反面的、貶抑的評價。
對于普通人來說,就是寵辱若驚的。“寵”來了,就很高興;“寵”走了,就很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如釋重負。一顆心隨著外界的毀譽飄來蕩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寧清凈。喜怒無常,悲歡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里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因此都注定是無“常”的。 其實何止是這些,就連我們這一世的肉身(通俗點說叫生命)都是建立在這個“有”的層次上的,幾十年或一百年后,就會敗壞,要重歸大地的。這些個建立在“有”的基礎上的一切,說到頭都是“鏡花水月”、“電光石火”、“夢幻泡影”一類的東西,是不值得我們過分重視的。
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儒家應該是非常“入世”的學派,尚且也提出在必要的時候,“生”是不可以“欲”的,是可以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去舍棄的。區別只在于:這個比“生”還重要的目標是什么?
孟子認為“義”比“生”更重要;朱子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有的說“臨難毋茍免”;又有的說“士為知己者死”。這都是一種看待生死的態度,都認為這個世界上有著比“生”更可戀的東西,也有著比死更可怕的東西。
這些標準都未必正確,從交換的立場來說,真正值得用“生”去交換的,當然應該是比“生”價值更大的。
道家重視生命的運用,認為“有涯”人生要用于進行“無涯”的求“道”。佛家也認為“人身難得”,“光陰苦短”,所以修佛之心不可有一日一時地懈怠,要“勇猛精進”。即便如此,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生命”不是第一位重要的東西。
佛家認為“寧舍身命,終不作惡”。“身”和“命”盡管是這塵世里非常寶貴的東西,但是如果在“作惡”和“舍身命”之間做選擇,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東京審判》里講到一個細節: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鬼子抓住了幾個和尚,叫他們去奸淫一個姑娘,否則就殺了他們。除了那個“臨時和尚”妥協了,所有對佛法有深刻認識的和尚統統選擇了“舍身命”。他們不怕死嗎?他們其實非常怕死,但是他們更怕的是“作惡”,因為他們深信一旦作惡,就會在漫長的生命長河里輾轉受報,相比之下,這一世的生命雖然也寶貴,就也算不得什么了。
道家與佛家的觀點也是大同小異的,老子就這樣認為:與其我整天象生了大病一樣的擔心恐懼,不如我把這個“身”看得淡些為好。“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家把那種認為“生命第一重要”的觀念稱為“身見”。這個“身見”延伸出去就是認為“我”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因此滿足“我”的一切需要才是頭等大事。所以才會 “常戚戚”,才會患得患失,才會寵辱若驚。
如果想不再“寵辱若驚”,不再“患得患失”,不再“常戚戚”,該怎么辦?《心經》上說:“心無里礙,無里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是要讓你的“心”沒有任何牽掛,這樣就不會有恐怖,這樣才能遠遠地離開那些“顛倒夢想”。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不要把一己的“身”、“命”看得太重啊!更不能把那些附著在“身”上的那些東西看得太重啊!你應該象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周圍的人,關心家鄉的人,關心本民族的人,關心全國的人,關心全世界的人,關心這宇宙中的一切眾生,這就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金剛經》),這樣你才是這宇宙真正的主人。這個思想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沒有牽掛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無私”的人;一個“無私”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無畏”的人;一個“無畏”的人,才是真正能有大作為的人;一個有大作為的人,才是真正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重任的人。
- 上一篇: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德行如水,心靜則明
- 下一篇: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在線報名(提交表單后我們將及時聯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