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最早將兵法用于商戰?
最早將兵法用于商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和白圭。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國人,他和文種來到越國,為越國攻吳出謀劃策。經過多年努力,使越國轉弱為強,最后徹底打敗吳國。事成之后,范蠡掛冠歸隱,泛舟五湖,成為一代巨商,世稱“陶朱公”。
他經商致富的方法,就是運用兵法謀略,順勢而為。“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史記·貨殖列傳》)
范蠡的軍事思想深受老子哲學思想影響,注重“隨時以行”和“因情用兵”。所謂“時”,一是“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二是“得時無怠,時不再來”。所謂“因”,就是因情用兵、因敵致勝,“因而成之,是故戰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兵勝于外,福生于內,用力甚少而名聲章明”。(《國語·越語下》)
白圭是戰國初期之人。“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趨時弱猛獸鷙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史記·貨殖列傳》》)所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就是《孫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奇制勝”等原則在商業領域的靈活應用。
- 上一篇:孫子兵法全球行:《孫子》廣受拉美各國軍人和學者歡迎
- 下一篇:將苑·知人性
在線報名(提交表單后我們將及時聯系您)